
啟新生技董事長暨總經理蔡岳廷。(攝影/吳培安)
關稅政策越動盪,越是凸顯本土產業供應鏈的重要性!聚焦串聯臺灣生技醫藥產業生態鏈的準興櫃公司啟新生技,董事長暨總經理蔡岳廷認為,生技產業短期內的立即性衝擊可能較小,但也是一個重新檢視、評估風險的契機。
蔡岳廷認為,雖然臺灣目前還沒有大動作調整關稅,但中美貿易戰和懲罰性關稅在全球衍生的交互作用,仍不容小覷。特別是在美國製造的產品,或是原物料來自中國的美國產品,其生產成本和價格都會提升。
在這波「大浪」中,首當其衝的就是代理美國商品的業者,在面臨美國產品漲價、其他競爭者卻無漲價的狀況下,其競爭力就會被削弱,甚至就不進貨;此外,有的美國廠商,買不到合適的原物料製作產品,在連鎖效應之下可能導致斷貨危機,連帶使得跨國物流出現卡關,破壞全球供應鏈的穩定。
於此同時,中國原本銷往美國的大宗原物料,例如石化產業、塑膠原料、農產品等也會尋找出口,傾銷到世界各地,特別是與中國沒有關稅的國家,使得全球的產品競爭壓力變得更大,世界貿易秩序可能將重新洗牌。
此時,正是建構本土供應鏈,在危機中尋找轉機的時刻。
建立本土供應鏈能帶來哪些優勢?
不過,蔡岳廷語重心長地指出,其實區域供應鏈在全球已經不是新話題,鄰近臺灣的東南亞國家早就已經投入,但臺灣在此還很落後。不僅體外診斷(IVD)試劑進口比例超過九成,科研試劑的比例還更高,本土供應鏈其實相當破碎。
「如果供應鏈不完整,產業就不會健全,發展也會受限!」蔡岳廷強調,這也是啟新生技以生技醫藥產業的供應鏈整合者為公司定位,很早就開始投入布局、甚至加緊進入資本市場腳步的原因。
蔡岳廷表示,其實對生技醫藥產業整體而言,原料供應鏈基本上全部都在關稅變化的影響範疇之內,特別是本土原料藥廠,因為從活性成分(API)、中間體到賦形劑,主要的生產都來自中國,影響的幅度可能更大。
不過,在這波關稅政策動盪中,啟新生技受到的影響並不大。蔡岳廷表示,這主要是因為啟新生技聚焦的市場屬於剛性需求,不僅是臨床診斷的醫療級檢驗試劑,還涵蓋了從生醫藥廠、第三方檢驗、食品廠的檢驗合規需求,這些都不是能說省就省的檢驗流程。
此外,啟新生技在商品代理或是原物料來源,都有來自臺灣本土、歐洲、日本、韓國等其他國家的第二供應商,甚至是第三供應商,能夠提供同性質產品。因此,雖然旗下代理許多來自美國的國際品牌,但在這波關稅戰中,供應仍保持穩健,也有彈性調整利潤的空間。
「現在正是本土供應鏈發揮優勢的時機。」蔡岳廷認為,如果美國產品價格一直上升,客戶就會想要尋找更好的替代方案,對啟新生技而言,無論是既有的檢驗市場或者未來鎖定的先進醫藥商機,都會比以往來得更大。
目前,啟新生技為擁有最多微生物相關品牌的供應商,在醫學與產業的檢驗用培養基,臺灣市佔率超過30%以上,並與國際33個知名品牌合作萬種以上產品;此外,啟新生技也於新竹生醫園區建立國內第一座符合PIC/S GMP細胞生物製劑暨試劑工廠,提供細胞培養基CDMO與CGT相關委託研究測試服務。
蔡岳廷也分享,關稅政策持續變動的局勢,雖然讓通路商、新創和有產品的公司都感到擔憂,但也是評估併購的好時機。「產業的生態系要建起來,大家才能互相合作、變得更加強大,如果再不合作,可能就要陣亡了。」
最後,蔡岳廷特別點出,就像過去的新冠肺炎(COVID-19)疫情,每隔兩、三年就會有不可預期的緊急事件,每次的危機都會有人做出改變、有的人則淡出市場,這就是市場機制。
「與其擔憂哪些可能發生、哪些不會發生,我們企業經營者就是心態保持穩定,專注在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,並隨時關注市場變化與機會!」蔡岳廷樂觀地說。
本文轉載自 環球生技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