診斷微生物學的演進──蔡文城博士 編著

早在1673年左右,Leeuwenhock發明第一代顯微鏡,觀察唾液、尿液、齒垢及汙染水中微生物,為微生物發展的萌芽期。在1880年郭霍氏(Koch)首先介紹固體培養基的使用,為微生物一大突破,因為使用固體培養基,才能得到細菌之純培養,進而才能研究其各種生化或物理特性。在1880至1910年之間,細菌皆以最原始的材料來培養,因此微生物的研究工作非常繁瑣。就在1914年時Difco公司首先設計粉狀培養基,就是將牛肉、肝或酵母抽取物製成粉末,使微生物的培養與鑑定容易得多,可說是診斷微生物的一大發展。在1914 ~ 1970年之間,微生物診斷技術進步甚微,細菌的鑑定都是利用許多單獨的試管或平板培養基進行,也就是目前所謂的微生物傳統鑑定方法;因為細菌的特性係由傳統方法測定而得,整合某些特性級可建構成某菌之鑑定特姓,故傳統方法即為鑑定細菌的正統方法,也就是「金標準(goid standard)」方法。

文章擷取: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(蔡文城博士 編著)

 

相關產品